欢迎光临自己的路个人博客站!

自己的路个人网站-自己的路个人博客

自己的路个人博客网站

关注学习、生活、运动的个人博客

您当前的位置:主页 > 图书推荐 >

冷战、争吵、拒绝交流,青春期这场拉锯战,开始的比你想象得要早

发布时间:2018-11-16 07:44 点击: 编辑:admin

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“斗智斗勇”,是不少父母最大的难题。

答案其实很简单,不要站在“管理者”的角度,信任孩子,相互尊重,对于拥有健康亲子关系的家庭来说,青春期并不是一道坎。

孩子发脾气,自己的主意大,不愿跟父母多交流……青春期的孩子们,为什么这么难管?

最近常常听到身边的家长们诉说跟孩子的”战争“,那些场景,仿佛带我回到二三十年前。

那时候,我的父母都是在职教师,家里整天接待一批又一批焦虑的中学生家长,她们描述的问题,跟这一届爸妈遇到的,简直如出一辙。

只不过,金庸琼瑶三毛这些当年的”禁品“,如今换成了手机、ipad和网络游戏。

而我从青春期一直到现在,始终与父母保持着非常良好、坦诚沟通的关系;即使有一年早恋,两门功课没及格,我的父母都没有表现出焦虑的情绪……(我后来全班第一名,考入全国排名前三的大学。)

我想知道,他们是怎么做到的?为什么那些青春期少年,喜欢跑到我家来,把秘密告诉我的妈妈和爸爸?

于是,我采访了我年近70岁的母亲,她现在仍然玩着博客和短视频,跟她学生的孩子们交谈愉快。

作者母亲的话

孩子到了青春期,逐渐具备了独立的自我意识,荷尔蒙旺盛,同时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和认知尚未成熟,容易出现情绪上的困惑和波动。

父母觉得孩子“不听话了”,很难管,家里要么冷战,要么一场大爆发,大人孩子都受伤。

家长到我这里诉苦,一说就是几个小时。

父母希望孩子不要这样,但孩子就是不听;父母(尤其妈妈)每天活得像侦探一样,努力捕捉孩子的蛛丝马迹,一路跟在屁股后面吼。

有的孩子明确表现出需要自己的世界了,喜欢把房间门关上。而父母一看就焦虑了,觉得孩子一定没好好学习,一定不知道在房间里干什么呢,如果没什么需要隐瞒的,为什么要关门?

于是父母给孩子规定,不能关门,必须留个小缝……

还有的父母会推门进去,给孩子送个水果、送点牛奶,顺便看看……

孩子们很可爱,她们一脸看透世界的表情对我说:“老师啊,你说说吧!我妈可真够累的,还假装给我送吃的,其实不就是来监督我学没学吗?我还能不了解她!”

家长那边也很委屈:“既然你知道我不放心,那你为什么就不能开着门学习,让我放心?”

做家长,谁都是新手上路

父母和孩子都很受伤,都觉得对方为什么不懂自己。

我们先不说孩子,先说父母有什么问题。

父母的问题是:孩子,你是我生的,我怕你学不好。

这个“怕”字,背后是对另一个生命深深的不信任。既然事情还没发生,你凭什么假设它一定会发生?孩子关门,和他成绩下滑,这两件事之间的关联,是既定事实,还是你的焦虑?

每当这样的问题出现时,我常常提醒父母问自己几件事:

1)孩子是我生的,所以我是否总想占有她、控制她?

2)我聆听孩子自己的声音了吗?

3)我允许孩子拥有不同的意见、想法吗?

4)当孩子的意见和我不一样,我会不高兴吗?我可以冷静接纳,尝试了解她的内心吗?

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,亲子之间珍贵的情感连接,让我们很难做到上面说的那几点。

我们甚至会不自觉的重复老一辈的做法。我的学生曾对我说:“老师啊,你说的都对!我以前也很反感我妈管我,老是不相信我;但现在我做了妈,我怎么变得跟她一样了,连骂我儿子的话都一模一样,怎么办,我控制不住……”

是啊,我们没经过培训,就上岗做了家长。

别把情绪暴力再带给下一代

每个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。而孩子到了青春期,意味着小生命开始成长为独立的个体,表现出对父母的疑问和不完全认同。

以我为例。我的父母从小没有给我和哥哥多少肯定,性格强势的他们,让懵懵懂懂的我们,基本上成了大人眼里的“乖孩子”。

但到了青春期,我哥体内的荷尔蒙迅速膨胀,他开始反抗,有时候还会跑到外面夜不归宿。我妈常被我哥气的骂些很难听的话:“你敢去,我就打断你的腿!”“你再敢惹事,我就打死你!”“你再哭,不许哭!”

教育伴随着威胁和责骂,这样的育儿方式在中国家长群里多么熟悉啊!

而那时年少的我,却觉得这些话太伤人了。看到我妈生气的脸,我哥紧握的拳头,我内心充满疑问,但我也不知道怎样才是对的。

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,无意间开启了我的探索。

从主动离开家下乡,到留在外地上大学,我内心希望寻找一个答案。于是,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,我就跟随着德国的教育专家,学习了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。

在书里,我看到一个词:“语言暴力”。以前只听说,打人是一种暴力。通过学习我才第一次意识到,语言也可以成为一种暴力,而它对孩子的伤害,不亚于身体上的一顿暴打。

同时,父母的冷脸和烦躁的眼神,也会以情绪暴力的方式,让孩子感到受挫和伤心。

我渐渐明白,为什么我的母亲一生勤勤恳恳、任劳任怨,但我们兄妹却很少与她分享心事、交流情感。

既然暴力是伤人的,那么谁给了家长这个权力,去使用这些暴力?

曾在知乎上看到一句话:父母一直在等待孩子说谢谢,而孩子一直在等待父母说对不起。

心里为之一震。

我相信,每个父母都不希望对孩子造成伤害。只是,父母们并没机会经历任何上岗培训,就接受了“家长”这一伟大且终身的职业。

多少人在青春期时,都曾质疑自己的父母。但成年后,他们不自觉地沿用了同样方式,来对待自己的孩子。

我们曾经反抗的事情,最后却成了我们的人生。

为什么会变成这样?

青春期的冲突,始于青春期之前

从教30多年,我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规律,称为“三四年级现象”。

你会发现,一些小时候很活跃、跳着举手、缠着大人问十万个为什么的聪明孩子,到了三四年级慢慢沉默下来了,面对父母的问话,孩子开始冷漠应对,磨磨蹭蹭,课堂注意力分散。

而这样的状态,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,可以一直持续到成年。

家长一般会认为,这是孩子进入青春期,或者青春前期的一个自然现象。理论上说,女孩在10岁前后、男孩在12岁前后,就开始进入青春期。

但因为我在校外同时开设实验课程,请低龄孩子和家长共同参加,我发现那些到了三四年级变得沉默或者叛逆的孩子,与其说是青春期问题,不如说,其实他们幼年身边一直站着一位雷厉风行的家长。

那些家长是怎样的呢?孩子刚刚举手发言,家长会立刻打断,觉得孩子说得不够“正确”,不够好。

有的孩子淘气,他的家长会觉得破坏了课堂纪律,会马上动手收拾孩子。

不管家长用什么方法,年幼的孩子一般能够短暂的消停下来。但是这种表面上的“和谐”、“听话”、“顺从”,实际上治标不治本,孩子内心没有获得对父母真正的认同。

只是他们年纪还小,语言和判断能力稚嫩,没有表现出明显而持续的反抗。亲子之间的问题,一直累积到了青春期,当孩子有了知识、主见和行动力,才集中爆发出来。

家长觉得孩子变了,实际上诱发孩子对抗行为的问题,早在青春期之前就积累下来了。孩子用沉默或叛逆,来表达对于父母的不认同。

在课堂教学中,我常常需要跟家长持续的沟通。当家长开始转变方式,孩子也慢慢变得主动、自信、愿意与长辈交流。

孩子叛逆怎么“管"?

每当家长问这个问题,她潜意识里把自己放在一个高于孩子的位置上面。而谁会对一位居高临下、总是管着自己的人,倾吐真实的心声呢?

然而,“平等尊重”说起来容易,当你面对一个调皮没分寸的孩子,你需要时时提醒自己做到。当你做了家长,你对另一个生命的责任,首先在于控制自己的脾气。

我女儿三岁时,对我刷厕所的动作很好奇,她也想试试。于是一转眼,就把我新买的一桶洁厕精全部倒入了马桶。

80年代我们的收入不高,我差一点就对她大吼:“你怎么搞的,这是妈妈新买的!”

但我想起西方专家讲的儿童沟通学,想起“我们要在乎的是人,而不是物品或者成绩”,我忍住了,转而耐心问她想做什么?

孩子单纯的眼睛看着我说:“妈妈,我想帮你做好事!”

因为我们平时教育她一起参与家务劳动,所以她好心好意想来帮个忙,只是方式不太正确。我于是忘掉她用光洁厕精的悲剧,没有指责她,而是耐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。

假如那天我将着急的话说出口呢?当一件件类似的事情累积下来,孩子无意间承担了父母的情绪和急躁。当他们到了青春期,有了自己的空间,他们会选择“躲起来”,不做父母的情绪垃圾桶。

那么面对孩子,我们还应该怎么做?这个问题说来话长,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,还要具体分析情况。

但这里我可以提4个建议供大家参考:

01.信任孩子、互相尊重

孩子年幼时,不要因为孩子小,说得不那么”正确“,于是刚一开口,父母就来纠正,最后变成了父母一言堂的教诲、训诫。当你滔滔不绝的时候,记得提醒自己,对方可能已经屏蔽了你的声音。

在课堂外,我常问父母,你们是来跟孩子一起学习的,还是来监督孩子学习的?这一点非常重要。在课堂上,当父母们表现出对知识的好奇、热情,孩子也会被感染,燃起学习的兴趣。而如果父母好像监工一样,总是盯着孩子做到没有,孩子的焦点变成了如何让父母满意,而远离了知识本身。

有时候,家长表面上装作不关心,背后却忍不住查孩子的日记、通讯录、朋友圈;或者,找个机会,话里有话的暗示孩子。

孩子都很聪明,你是真的尊重她,还是想要控制她,孩子能够很敏锐的捕捉到。如果你们之间的关系,一直是“跟踪”与“反跟踪”的,到了青春期,孩子可能什么都不跟你说了,不想跟你有更多交谈。

因为孩子的内心在说:

我不需要一个不停介入我生活的父母;

我不需要一个不断提醒我哪里不对的父母;

我不需要一个不断证明自己有多么正确的父母。

信任和尊重是所以关系良性的前提。而信任的基础是,你相信身教和引导,远远比命令和监视更有效果。

如果你曾经训斥、伤了孩子,可以尝试跟孩子道歉。道歉是表达尊重、重新建立信任的一种方式。

02.用支持代替焦虑,用询问代替指责

青春期的孩子会出现很多新问题,比如异性的吸引、同伴关系的焦虑、个人梦想的追求等等。

父母要淡定,不要如临大敌。撕掉孩子的情书,没收孩子的手机,规定孩子必须放学回家……最后的结果呢?孩子什么都不告诉你了,你失去了了解她的渠道。

很多问题,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可怕。反而你越是担心什么,老是警告孩子,孩子犯错误的概率会更高。

父母在孩子成长到青春期,遇到困惑、表达主见的时候,最应该做的不是焦虑,而是给予孩子知识和情感层面的支持。

你可以讲讲自己,说说你在那个年龄遇到的困惑,平等的沟通。记得不要把自己神话为孩子应该学习的榜样。“你怎么就不像我”“你怎么不看看别人”……这样的语言会挫伤孩子,关闭你们之间的沟通。

03.先共情,再给予一定的空间

青春期的孩子往往逆着父母的方向走,你越不喜欢她做什么,她越要做什么。这是她们确立自己独特性的一种方式

怎么办呢?尝试多关注孩子喜欢什么(而不是你不喜欢什么),了解她的爱好,这样你们之间会有更多共同话题。

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和灵活性。比如孩子爱打游戏,你强行没收,他也许借同学的机器,躲在被子里偷偷的玩。你不妨先了解他喜欢的是什么,获得他的信任,然后彼此商量,给予一定的时间约束,每天只有这个时间段可以,大家各自承诺,互相尊重。

04.只要不威胁生命,允许孩子试错

父母总是希望孩子避免任何的负面经历,想把孩子拉到自认为正确的轨道上来。

但偏偏孩子不那么想。你让她往右,她却往左,亲子之间谁都不满意。

实际上只要不是危及生命的大问题,孩子需要从错误中学习经验,而不是被动的听父母训诫。

女儿青春期时,爱美,冬天想穿裙子出去。我只说了一句:外面零下10几度。

她说:我知道。

既然她明确表示她知道,我也告知了信息,那么接下来,我就不多嘴了。后来她发烧难受好几天。以后再也不用我们说,自己总是穿的暖暖的。

家长需要提醒自己,如果孩子整体是努力的(偶尔成绩下滑不算),心灵健康、知道分寸不会威胁自己生命的……其他事情,我们不妨给予孩子空间试错,退后一步,不要事事都管。

心理学家海姆.吉诺特说:十几岁的孩子对不请自来的关注和建议会感到愤怒。

其实不仅是孩子,我们有谁喜欢被人警告、训诫、无休止的嘱咐呢?

当你极力希望孩子避免错误,走到你认为正确的轨道上来,你已经在代替孩子生活,屏蔽了她人生的可能性。她不仅不会领情,而且还会把能量用在跟你的对抗中,忽略了更加需要投入精力的事。

有时候父母看不惯孩子的行为,觉得现在年轻人怎么是这样的。但我认为,人只有接纳变化,才能真正接纳你的孩子,不要用自己的经验,去限制你的孩子。

女儿说:妈妈你都快70岁了,怎么对新事物比我还感兴趣!

我说:那你看人家曹鹏老师都93岁了,人家还激情昂扬的指挥呢,还跟年轻人提问呢!年龄只是一个数字,不要用年龄来阻挡对于世界和新事物的热情。

当你尝试去了解、去接纳,你会发现和青春期的距离,并没有那么大。

做孩子的朋友和导师,而不是保姆和监工,孩子会愿意对你敞开。

对于她不愿意敞开的部分,我们应该理解每个人都有秘密,都有不能对他人言说的事,不要试图窥探孩子的一切,尤其在敏感的青春期。

尊重和信任,永远是爱的高级表达。

最近访客

    热评文章

      Powered by FREEBSD NGINX PHP MYSQL FREEBSD NGINX PHP MYSQL